娃哈哈變身“娃小宗”,宗馥莉的300億豪賭能否贏回市場?
![]()
出品/聯商專欄
撰文/肥臉
9月25日,“娃哈哈將換標娃小宗”的話題強勢沖上熱搜榜首,一份由“宏勝系”企業(yè)發(fā)出的經銷商溝通通知,讓這個承載近40年國民記憶的品牌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。根據這份文件,從2026年新的銷售年度起,娃哈哈將更換使用新品牌“娃小宗”。
通知中提到,這一決策是“為維護‘娃哈哈’品牌使用的合規(guī)性”,并坦承“因復雜的歷史相關問題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的解決,導致公司經營始終暴露在相關法律風險之下”。
一名接近娃哈哈的人士透露,宗馥莉為“娃小宗”定下的年銷售目標是300億人民幣,這幾乎是娃哈哈品牌一年實際銷售規(guī)模的近八成。
一、換標“娃小宗”背后的無奈之舉
品牌更換的背后,是娃哈哈復雜的股權結構帶來的經營困境。根據公開信息,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目前由三大股東共同持股:杭州市上城區(qū)國資持股46%,為第一大股東;宗馥莉本人持股29.4%;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基層工會聯合委員會(職工持股會)持有剩余的24.6%。
在這種股權結構下,“娃哈哈”商標的使用需要獲得全體股東的一致同意。這意味著任何一方股東都擁有否決權,而當前娃哈哈內部糾紛不斷,各方利益難以協調,獲得一致同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
宗馥莉并非沒有嘗試過解決商標使用權的問題。2025年1月,娃哈哈集團曾申請將387件“娃哈哈”系列商標轉讓至宗馥莉個人持股超過51%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。然而,這一嘗試最終被告知“備案不確定”,實質上處于擱置狀態(tài),商標轉移之路受阻。
商標轉讓嘗試失敗后,宗馥莉開始加速推進備用計劃。2025年2月,宏勝飲料集團有限公司開始申請注冊“娃小宗”商標,截至目前已申請了45個“娃小宗”商標,覆蓋第1至第45個商標國際類別。
宏勝飲料由宗馥莉通過海外公司100%控股,與娃哈哈集團形成“零股權交集”的獨立架構。這種完全掌控的格局,使得“娃小宗”從誕生之初就具備了脫離娃哈哈母體的基因。
二、經銷商們的觀望與猶豫
品牌更換消息傳出后,市場最直接的反應來自于娃哈哈的經銷商網絡。這個由近萬家經銷商組成的“聯銷體”網絡,曾是娃哈哈過去幾十年成功的關鍵支柱,如今卻成為品牌切換的首道關卡。
“99%的經銷商都不會同意做‘娃小宗’! 一位合作20年的老經銷商的直言,道出了渠道商的普遍態(tài)度。這種抵制源于三重現實顧慮:首先是巨大的市場風險,培育新品牌需投入高昂的教育成本和時間成本,而風險最終會轉嫁到經銷商身上。有經銷商算過賬:“打錢進貨后賣不掉怎么辦?這種生意沒人愿意做。”其次是信任缺失,2016年宗馥莉主導的KellyOne 品牌高開低走,最終淪為內部福利品,線上店鋪停擺的先例,讓經銷商對“娃小宗”的前景充滿疑慮。
更核心的矛盾在于利益擠壓。當前娃哈哈經銷商的毛利潤僅10%左右,扣除成本后凈利潤僅剩2%-3%,遠低于行業(yè)平均水平。雪上加霜的是,2025年的銷售任務在去年業(yè)績暴漲的基礎上再增15%,不少經銷商因考核不達標被取消資格。“干一年不虧本就不錯了,現在還要放棄成熟品牌冒險,簡直是天方夜譚。”一位經銷商的抱怨道出了心聲,其所在區(qū)域已有三分之一經銷商處于 “崩潰邊緣”。
宗馥莉試圖通過提高門檻篩選經銷商,新合同要求首單進貨超200萬元,保證金升至80萬元,較此前提高60%。這種策略雖能聚焦優(yōu)質渠道,但也進一步加劇了中小經銷商的抵觸情緒。烏魯木齊經銷商因80%銷售額依賴娃哈哈選擇觀望,重慶部分經銷商直接拒絕合作,江西更有經銷商清空庫存拒絕壓貨,渠道體系的動蕩已成定局。
三、內部動蕩,股權與人事的雙重內耗
“娃小宗”的登場,更像是宗馥莉在內部多重矛盾爆發(fā)后的破局嘗試。自2024年接班以來,娃哈哈深陷家族爭產、股權糾紛與人事洗牌的三重內耗,品牌商譽被持續(xù)消耗。
家族遺產糾紛率先點燃戰(zhàn)火。宗慶后的三名非婚生子女已在香港和杭州提起訴訟,要求宗馥莉執(zhí)行7億美元/人的信托承諾,合計追討21億美元權益,香港高等法院已裁定禁止其動用相關資金。與此同時,與職工持股會的股權爭議愈演愈烈,娃哈哈稱2018年已回購職工股,持股會僅剩宗馥莉一人,但部分退休員工質疑回購合法性并提起訴訟,導致股權變更無法完成工商登記,讓她始終無法掌控商標權。
更激烈的沖突來自對家族親屬的“削藩”行動。宗慶后時代形成的親屬分管工廠“分封制”,在宗馥莉推行現代化管理的過程中被強行打破,今年已有超18家工廠被關停重組。上海桶裝水廠的“滬小娃”事件成為矛盾焦點:宗馥莉收回堂叔宗偉的品牌授權后,交由“宏勝系” 代工廠生產,卻因品質問題導致銷量暴跌40%,宗偉隨即推出“滬小娃”品牌公然“叫板”,成為家族內斗的公開注腳。
人事層面的“大清洗”同樣震動行業(yè)。2025年上半年,娃哈哈兩度掀起人事調整,4月免去多個片區(qū)中高層,7月又替換12個核心銷售區(qū)域經理,相當于重構銷售骨架;鶎訂T工更是遭遇合同改簽、異地調崗、降薪待崗等變相裁員,裁員賠付僅為原標準的3至7折,數百名員工組成維權委員會起訴公司。這種“抽血式”的人員轉移,雖將核心力量納入宏勝系,卻也引發(fā)“利益輸送”的質疑,更讓員工對企業(yè)失去信任。
寫在最后
宗馥莉曾言“我不想繼承公司,但可以擁有它”,其野心正隨“娃小宗”接受市場考驗。300 億目標雖有支撐——宏勝系作為娃哈哈長期代工廠,年營收百億級且凈利潤更高,加之 60 萬家終端冰柜與梳理后的銷售體系鋪路,但挑戰(zhàn)同樣嚴峻,商標未完成注冊、消費者抵觸 “山寨感”、經銷商持觀望態(tài)度,皆是需跨越的障礙。
這場豪賭結局至關重要,既關乎宗馥莉的掌控權,也決定國民品牌命運。若“娃小宗”借現有產能與渠道,憑健康化、年輕化定位打開市場,或成家族企業(yè)破局經典案例;若失敗,娃哈哈恐錯失快消轉型窗口。
2026年銷售年度將成為關鍵考場,“娃小宗”能否撕下“山寨”標簽,宗馥莉能否掌控局面,市場終將給出答案。




發(fā)表評論
登錄 | 注冊